close
轉載: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
撰文者:尤子彥
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,獨子陳銳涉入黑幫,遭檢調聲押禁見,就連證嚴法師都嘆「親人難渡」。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?
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,「親子陪伴」、「自我承擔」是唯二解藥。
心態不OK
重視形象甚於子女、自認無所不能
然而,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臨床經驗的專家眼中,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,並非來自壞朋友等外在環境,而是家庭本身。
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:一、父母重視自身形象,甚於子女實質問題;二、父母扮演全知角色,以為自己無所不能,無法誠實面對教養困境。
管教不OK
孩子偏差寧自力救濟,終變成包庇
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直言,這群父母得先捫心自問,自己人前、人後的形象是否一致?心理學「鏡像理論」認為,子女經常只是複製父母的人格特質。
把個人成就當作人生軸心,維護職場強人形象,也導致這群高社經地位的爸媽們,當子女出現偏差行為警訊時,寧自力救濟,也不輕易向外界求援。
教養不OK
將大人世界的高度競爭,複製子女版
專業形象擺在第一,加上不輕易示弱的防衛心態,是OK父母最常替子女設下的兩道教養迷障;加上無止境的競爭和比較,肩頭上的不可承受之重,常讓NG子女跌倒後無力爬起。
王浩威形容這群OK爸媽,提供的是「功能過度發達」家庭,加上缺乏自我反省,埋下依賴、反叛、邊緣化的NG小孩症狀種子卻不自知,外在環境只是或早或晚,啟動一連串偏差行為的扳機。
走出困境處方一
掌握十年陪伴黃金期,大量對話
然而,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,「親子陪伴」、「自我承擔」是唯二解藥。
對多數面臨職場高度競爭壓力的雙薪父母來說,一趟親子旅行或徹夜促膝長談的陪伴,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奢侈。更何況,子女繁重的課業壓力,總是比慢火加溫才能營造的親子關係來得迫切。OK父母們總會舉手發問,在極度壓縮的時間,如何達到「重質不重量」的親子溝通效果?
「很不幸,你期待的這個答案並不存在。」游乾桂、汪培珽,兩位親子書籍暢銷作家,不約而同給了相同的回答。
「得先有量,才能談質,」游乾桂強調,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,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,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,如果OK爸媽的人生清單中,金錢事業仍重於一切,要維繫成功的親子關係,無異緣木求魚。
提出「父母保存期限最多十年」主張的汪培珽同樣認為,對OK爸媽來說,「用錢養孩子」比「用時間養孩子」容易,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,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,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,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,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。
大量對話重要性在於,沒讓寶貝有機會開口,有些事你一輩子永遠不會知道,」汪培珽觀察,吝於花時間陪伴子女的爸媽,多半給零用錢給得大方,他忙於工作的先生就是如此,女兒要兩百他卻硬塞五百;全職媽媽的她,零用錢就給得錙銖必較,「我敢不給,因為我總陪伴著她們姊妹。」
走出困境處方二
教兒女自我承擔,避免關愛變溺愛
游乾桂提醒,協助孩子們練習承擔,更是親子陪伴不能少的功課。他舉例,早年農業社會,子女放學後得燒柴煮飯分擔家務,就是一種承擔;以他自己為例,每年會告訴孩子今年家中收支狀況,也能彼此共同分擔家庭壓力,「練習自我承擔,是避免對寶貝的關愛氾濫成溺愛,不能失守的馬其諾防線。」
游乾桂認為,OK爸媽習慣一肩扛起全家壓力,「我那麼辛苦,你就得聽我的」,心態如此自然想下指導棋;但只有讓子女分擔父母壓力、面對挫折,讓出子女自我茁壯的空間,才是OK的教養心態。
NG小孩從來不缺的,是追求完美的OK爸媽,但成長最需要的陪伴與承擔,卻極匱乏。期待NG小孩變回OK小孩,每位父母身上,其實早已備妥解方。
1分鐘確認你和子女的親密關係
1、不管多忙碌,我每天和孩子至少有20分鐘獨處的時間。
2、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,心情愉快的狀態多過心情差的次數。
3、和孩子在一起,我經常摸他的頭、拍肩,或者是彼此擁抱。
4、孩子說話的時候,我能耐心的聽完。
5、和孩子對話,除非必要,我不會說「你應該……」、「你最好……否則」、「你再……我就要……」。
6、孩子願意經常告訴我,學校生活許多我不知道的事情。
7、出門旅遊之前,我會先和孩子溝通行程。
8、我要求孩子的每一件事情,自己也都能做到。
9、我會把工作上遭遇的壓力,找機會說給孩子聽。
10、我同意,孩子的快樂比成績重要。
全站熱搜